成长的笔记:坐在爸爸那里写作业的那些夜晚

夜幕像一层软绒,压在巷子口的小房子上。桌灯发出暖光,我和爸爸坐在同一张桌子前,铅笔的声音轻得像雨滴落在纸上。他的眉头时而紧拧,时而放松,像在和我的作业做朋友。他不爱训斥,只在纸边点几处需要改动。那时我还不懂如何提出问题,只知道有一个人愿意陪我到很晚。

他不急着给出答案,而是用手势带我看清题的结构。数字像小舟,横穿纸面,标点是路标。我们谈的不是对错,而是让过程说清楚。错题时,他说:把思路再理清,再从另一端接上去。灯光把纸面染成暖黄,我听到自己的呼吸与桌面的节拍。

那些夜晚的空气里藏着成长的秘密。每次让我抓住一个不懂的点,他的声音像一盏暗灯,照亮前进的路。我们没有喧嚣,只有纸张的沙沙和电视的低鸣。后来才懂,难度并非关键,重要的是愿意坐下、愿意让思绪安顿。

深夜时,窗外有风,风像读者坐在墙角。爸爸放下笔,抬头看看我,问一句:还行吗?我点头,继续写。写完一页又一页,心里渐渐有了方向感:不是逐题追求完美,而是在做自己的记号。纸上的痕迹,慢慢成为我心里的轮廓。

成长的笔记:坐在爸爸那里写作业的那些夜晚图1

多年以后,当我走进写作的世界,才懂得他当年的沉默其实是一种信任。他没有替我出题解答,而是把问题放在桌上,让我从容去找。坐在桌前的孩子,如今已成长,但夜里的灯光、墨水香及父亲的眼神,仍清晰如昨。

成长的笔记,记录的不只是作业的难题,更是一个人如何在离别与靠近之间学会自我。每当夜晚降临,我仍想起那张桌子和那盏灯,想起简单而珍贵的指引:慢点写,认真看,心里有话就写下来。